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以本学术流派第二代传承人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光华街120号
通讯地址: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 电子邮箱:13888340962 @126com
2014年1月17日下午3点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调研工作会议暨“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授牌仪式在我院综合楼六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参会人员主要有彭江云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贺振泉、基地办公室余丽娟、邓乔丹、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相关工作人员。会议首先由彭江云副院长介绍“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贺振泉副主任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代表基办公室提出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双方介绍完后开展了真诚布公的交流,交换了派传承工作室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双方共同协商解决相关问题,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派传承工作室的工作制定计划。最后由贺振泉副主任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向“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授牌。本次会议必将促进“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推动“吴佩衡扶阳学术”的推广。
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第三代传承人、云南省名中医彭江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现有工作人员39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3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讲师13人、住院医师/助教1人,有博士8人、硕士11人。项目组长:吴生元、彭江云项目组副组长:吴荣祖、吴华、吴荣忠、王寅成员:吴洋、肖泓、吴咏昕、李兆福、汤小虎、陈艳林、赵常国、张晓琳、顾树祥、顾树华、狄朋桃、刘维超、万春平、吴晶金、姜莉云、吴文笛、吴麟梓、普勇斌、周唯践、顾玲丽、王燕、汪剑、吴施国、杨卫东、林丽、张雪冰、保丽娟、盖沂超、李宁、王慧峰、孙艳红、左政、肖清等秘书:陈艳林、吴文笛、吴晶金
世家传略:
云南吴氏中医世家,已传承四代。第一代即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吴佩衡(1888-1971),原名钟权,原籍四川省会理县。出身于耕读家庭,其祖父吴正明略通中医,曾在当地开过“双合堂”药铺。其父吴子祥为清朝秀才、岁进士。
吴佩衡幼承父训,读书启蒙,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使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等方面深有所得,为日后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1906年18岁时,受业于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导入医门。习医期间,由于特别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深得老师器重,从师4年,尽得师传,奠定了毕生从事中医事业的基础。
1910年22岁的吴佩衡从师卒业,回乡行医,禀承师训,每获良效,常受病家赞誉,并发奋读书,钻研医术。
1921年吴佩衡为采风访贤,广开见识,离乡徒步南下,赴滇创业。途径云南禄丰县,恰逢滇军将领朱德从昆明率军经过禄丰,因病请吴佩衡诊治,二人有缘促膝谈心。经朱德建议,吴佩衡遂到昆明行医创业。
吴佩衡于1922年5月抵达昆明。多年来,他博览群书,深研经典,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了当时的陈医陋俗,学术上有独特见解,实践中大胆创新。中年以后,集中精力深研仲景学说,对仲景学说有精辟诠释和应用创新,积极倡导经方学理,擅长运用六经辨证。临证强调保护阳气、温扶先天心肾。在阳虚阴寒证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阳虚阴寒重证,善用附子大剂,起死回生,誉满天下,世誉“吴附子”。对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胆识过人,力挽沉疴,蜚声海内外。他一生所救治的危急重症中不乏阳热之证,创用“白虎”、“承气”合方,投用大剂石膏、大黄峻药,急下存阴,经腑两燔并蠲,治愈了不少瘟疫、温病重证。
吴佩衡一生为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奔波抗争,百折不挠。1930年初代表云南中医界赴沪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会议推举了27位代表赴南京请愿,抗议国民党政府取缔中医之条例,为中医的生存和地位作出了一定贡献。
吴佩衡精深的学术造诣、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深受医界同仁及广大病家的敬重,于1939年被公推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2年成立云南省中医师公会,又被推举为云南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并受聘兼任云南省中医考试主试委员及云贵考铨处中医考试襄试委员及检核委员。
吴佩衡为了中医文化的传承、提高云南中医的学术水平,于1945年创办了《国医周刊》,促进了当时中医界的学术交流。
为了培养中医人才,壮大中医队伍,发展中医事业,吴佩衡于1948年创办了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为云南中医办学开了先河,被同仁一致公推为校长。
解放后,云南省委统战部动员吴佩衡出任省卫生厅副厅长,他婉言谢绝,表示只愿继续从事中医医疗与教育工作。于是被任命为云南中医学校校长,后为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华医学会云南中医分会副会长、《云南中医药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常委。
在吴佩衡的教诲和献身精神鼓舞下,吴氏家族中从医者30余人。其胞弟吴钟泽、吴镜波、长子吴少衡、长媳陈菊仙、三婿顾恒章、女儿吴元慧、吴元坤、次子吴生元、吴昌元、子侄吴济潭、孙辈吴华、吴荣祖、顾树芬、顾树祥、顾树华;重孙辈吴文迪、吴麟梓等均是广大群众敬重和欢迎的名中医,现仍在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的有多人。
儿子吴生元,主任医师、教授,吴氏学术第二代传人,原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自幼随父学医,1960年医学院校毕业,选派为吴佩衡学术继承人,研究吴氏中医学术,并在云南中医学院系统研习中医三年,迄今从医50年。学术上继承了吴佩衡的学术专长及实际经验,注重经典医学研究,对吴氏临床应用附子一脉相承。历年来整理编印了吴佩衡许多学术文稿,如《中风病论治》、《咳嗽论治》、《痢疾论治》。整理编印了吴佩衡《伤寒论新注》、《医药简述》。出版了吴佩衡编著的《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主编及参编了《名中医真传》、《中医疾病诊疗纂要》等多部学术论著,发表过《附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问题》等多篇论文,主编及参编出版多部学术著作,让吴氏学术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得以流传后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云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2006年授予全国首届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特别贡献奖。
孙女吴华,主任医师、教授,吴氏学术第三代传人。1962年昆明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63年至1966年分配至云南中医学院。师从祖父吴佩衡学习中医。对吴氏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6年,能熟练应用吴氏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和发表了“附子强心作用的临床应用”、“心肌病的中医分型治疗”、“心梗低血压状态的中医治疗”等论文。曾主持过“肾虚本质研究”课题,对甲亢、甲减、溃疡性结肠炎、风湿类疾病等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总结和发表论文十余篇。历任昆明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附一院中医科主任、云南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云南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孙子吴荣祖,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中医。吴氏学术第三代传人。1968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熟悉中医经典著作,特别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临床擅长运用六经辨证。在附子的应用上继承家学且有所创新。临床常以“扶阳固本”大法为指导,应用于疑难病辩治中取效显著,深得患者信赖;临床带教重视突出中医特色广为学子敬重。担任中华中医学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美国加州中国医学研究学院顾问、法国巴黎杵针中医学院临床教授等职。
外孙顾树祥,吴氏学术第三代传承人。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自幼随外祖父吴佩衡学医,崇尚《内经》、《伤寒论》,临床运用六经辨证、五脏辩证、八纲辩证,善用经方,传承家学,使用附子或以附子为主遣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危急重症。1986年初创办昆明健民中医门诊部,20多年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及医疗效果,被昆明市卫生局评为“社会办医十佳医疗单位”, 现为昆明“圣爱中医馆”特聘专家。论文《浅谈附子的临床应用》在“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附子伍半夏的普遍性及临床疗效》发表在《中医论床研究》杂志,其部分医案选入著名学者张存悌教授《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有关论文入选《中华名医文库》。在经方及附子的运用上继承家学,是吴氏学术思想的积极传承者及忠实践行者。
外孙顾树华,副主任医师,吴氏学术第三代传承人。自幼随外祖父吴佩衡习医,1971年应诊,从医40年,谦和好学,敬业执著,医德佳,口碑好,深得患者信赖。现为昆明“圣爱中医馆”特聘专家。多年来潜心研究、虔诚传承、积极弘扬吴佩衡学术思想,较多感悟。《真武汤的临床运用》、《伤寒论温扶阳气法临床应用举隅》、《运用仲景经方治疗危急重症医案5则》、《传承吴佩衡学术思想践行温阳扶阳大法》、《运用吴佩衡温阳扶阳法治疗危急重症》、《吴佩衡临证真机临床应用》等多篇论文,发表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中国医药文摘》、《中华中医药杂志》上。有关论文获“首届中华名中医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载入《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国医年鉴》(2010年卷)及《中华名医文库》,其大部分医案选入著名学者张存悌教授《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在经方及附子的运用上继承家学,是吴氏学术思想的积极传承者及忠实践行者。
重孙吴文笛,吴氏学说第四代传人。2001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本科,分配到昆明市中医医院内三科(干疗科)工作至今。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特别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运用上传承家学。临床带教重视以中医临床思维引导分析,受到学生的欢迎。
重外孙吴麟梓,吴氏学术第四代传人。2000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本科。对吴氏学说刻苦钻研,治病思路清晰。傳承了吴氏学说对《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中药附子的运用特色。尤其对消化系统、妇科、儿科、及女性內分泌失调等疾病的诊治疗效较佳。
重外孙顾然,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立志今后高起点、高层次地系统研究吴佩衡学术体系,传承家学,弘扬吴佩衡学术思想。
吴氏家族中,不仅继承中医事业的人多,而且中西医人才皆备,学科覆盖面广。吴佩衡的儿女辈有十人习医,孙辈计有十七人习医。重孙辈中,目前已有六人习医。后辈中有包括西医心内科、神经内科、口腔颌面外科、泌尿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眼科、传染病科等著名的西医教授、专家十余名,年轻的博士四人,很多人都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吴氏家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医学世家。
学术经验
1、吴佩衡精研经典,对《伤寒论》的研究尤为精深。他大力倡导经方学理,十分尊崇《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精于六经辨证。极度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作用,立法论治首重温阳。其《医药简述》中说:“少阴君火位居于上,而源于坎中之阳。”“命门真火乃生命之根,潜藏暖水”。是“人身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是生命活动之“原动力”,是人身立命之本。
2、外感病的治疗。吴佩衡强调贵在早治、急治,切实把住“太阳关”,采用桂枝汤、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分别施治,往往一汗而解。并且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灵活掌握剂量增减,权衡变通,使之能多发汗、少发汗、微似汗出、不令汗出或反收虚汗,一方数用,均能效如浮鼓。
3、瘟疫与温病的治疗。吴佩衡认为人身真阳之少火决不可损,而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瘟疫、温病“壮火食气”之证,对人危害非浅,决不能对瘟毒、热邪忍手而姑息之。他本着《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的要旨,对热盛灼阴之证,能够当机立断,施以“急下存阴”或“养阴制阳”之法,创用“白虎”、“承气”合方,经腑两燔并蠲;针对疫邪盘踞募原而有弛张之势者,巧妙地在达原饮中加用了石膏,杜绝了邪陷内传的不良后果。治愈了不少瘟疫温病重证。
4、阳虚阴寒证的治疗。吴佩衡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经验尤为丰富,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的治疗大法,对于人体须当保存“元气”的重要意义有深刻体会。他常言:“多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多一分阴霾,便多一分杀气。”他主张对于阳虚阴寒证的治疗,必须抓住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这一主要环节,方能获得阳复阴退,克敌制胜的效果。临床上他擅用长沙诸方,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扶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剂,治愈了许多阳虚阴寒病证。救治阴寒危笃重证,敢以附子大剂起死回生、力挽沉疴。
5、内科疾病的治疗及寒热辩证要领。吴佩衡在内科疾病治疗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发挥。他善于运用六经与脏腑密切联系的辨证论治法则,明辨阴阳,谨守病机,独创一格而又不离法度。创用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寒湿痰饮咳嗽,吴萸四逆汤治疗虚寒胃痛及血寒气滞的妇科疾病,以四逆当归补血汤挽救了衄血、崩漏及寒闭危证,以四逆苓桂丁椒汤治疗一切脘腹阴寒疼痛;以四逆五苓散治疗肝肾病变引起的腹水、水肿等证,四逆合瓜蒌薤白汤治疗胸痹心痛属阴证者,重用当归、杭芍治疗热利下重。他通过大量临床观察,从寒证、热证的各种临床表现中归纳了寒热辩证的基本要领,即热证为“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寒证为“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的十六字诀。真热证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真寒证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临证不论患者症状如何繁杂多变,疑似隐约,通过全面诊察之后,以此作为指导辨证的要领,则热证、寒证不难以确立,在他的临证经验中,始终贯串着这个精神。
学术成果
吴佩衡数十年来在繁忙的诊疗、教育及学术研究之余,一直勤于笔耕,撰写、编著了《麻疹发微》、《中医病理学》、《伤寒与瘟疫之分辨》、《伤寒论条解》、《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多部著作,在中医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
吴佩衡学术思想是开阔而广博的,它具备完整而行之有效的理论,并有所建树;实践中有所突破、创新。他是云南中医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并在解放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继续办中医教育,桃李满天下,造就了一大批中医界的栋梁之才。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佩衡的学术思想、临床特色及超常的用药风格受到中医学术界越来越高的评价。吴佩衡的超群医术和过人胆识已被医界同仁公认。他的学术理论、临床经验无疑是全面的,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佩衡学术流派。
逸闻趣事:
1、 名医恭请出诊
吴佩衡早年在会理行医,当时县城一位贡生出生的儒医张辅廷,其孙染病甚重,亲自施治多日而无起色,于是躬身来请吴佩衡。经吴佩衡诊治,仅投药2剂而痊愈。张先生心悦诚服,每与人言及此事,对吴佩衡推崇有加。
2、西医举荐起死回生得义子
1943年昆明市市长17岁的独子曾某某,患肠伤寒重证,群医宣告无救,嘱备后事。后经著名西医徐彪南引荐,吴佩衡为之诊治。他以大剂通脉四逆汤、回阳饮等方投之,经过多日救治,终于挽回生机。此时,他书引七绝一首以为志:“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辛甘化阳离火见,何愁大地不春归。”
时隔45年后,1988年在纪念吴佩衡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当年经吴佩衡救治的曾某某已年过六旬,他欣然题诗一首:“道坚伤寒病厥阴,秉哲明断危难生。义父药到春便回,六经辨证妙如神。先君得全心头肉,复生吾子铭骨深。欣逢诞辰庆百年,彪焕千秋照杏林。”并附言:“旧体一首实述当年患伤寒重症往事,范先生亦西医名家,曾经叹为神。先父曾恭赠‘复生吾子’四字,并以道坚作先生螟蛉之子,以义父尊称,对深恩刻骨铭心。欣逢诞辰百年之庆,借云南省卫生厅、中医学院及学会征文纪念之机,为颂为祝。”
3、赠对联与烧对联
吴佩衡常对门生说:“有才无德,有德无才,均不足为良医,应当以德统才,方为优秀的医生。”一门生一直珍藏着吴佩衡书赠他的一副对联。上联:敢诩救人即救国;下联:须知良相媲良医。
吴佩衡曾言:“盖凡一种学问,非寝馈其中数十年,断难知其精义所在。”虽然吴佩衡的学术造诣及声望日高,但他仍十分谦逊。一次一个门生出于对他的仰慕和敬重,特地为他写了一副对联:“济世全凭寸心无任钦佩,处方独具斗胆有谁抗衡。”吴佩衡看后,认为有过誉之辞,为避免伤害这个门生的自尊心,便借用了一个典故加以开导,结果师生二人欣然将这副对联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