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腸胃道出血 牛奶蛋白惹的禍

更新日期:2009/07/17 04:09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3個月大的「小平」中斷母奶,改餵食一般嬰兒奶粉後,竟出現腹脹、嘔吐、輕度發燒,以及多量血絲便。經緊急送醫檢查,證實為牛奶蛋白過敏症,改換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後,狀況才明顯改善。(牛奶又惹禍了)

高醫小兒部主治醫師陳秀玲表示,在新生兒時期,由於腸道的防衛系統發育仍不完善,「嬰兒配方」中,來自於乳牛的牛奶蛋白質就成為刺激腸道的過敏原。牛奶蛋白質經由不成熟的腸道吸收而進入人體,誘發人體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尤其是對過敏症有高危險因素的嬰兒。

「小平」出生時,開始喝母奶,兩個月後,因母乳量不足,改餵食一般嬰兒配方奶粉,才出現有強烈的過敏反應。小平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及血清牛奶蛋白特異免疫球蛋白E抗體皆上升,診斷為牛奶蛋白過敏症。

陳秀玲指出, 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常在臉頰或皮膚皺褶處長濕疹,也就是所謂的異位性皮膚炎,有人甚至在軀幹上長蕁麻疹,在呼吸道方面則會有鼻炎、打噴嚏、咳嗽,或後續會發展成氣喘等症狀。胃腸道症狀會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其中更有10%的孩子會出現嚴重解血絲便或吐血情形,需要住院檢查及治療。(這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來源了)

陳秀玲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喝母乳,因為母乳具有全方位營養,也有增強免疫力、預防過敏症功能,嬰兒出生後,立即哺育母乳至少6個月,可以大幅降低奶蛋白過敏反應;若沒有母乳可哺育者,建議出生後6個月,餵食高度水解蛋白配方,然後再慢慢添加一般嬰兒奶粉,讓新生兒慢慢適應一般嬰兒奶粉。(錯了,應該讓媽媽吃中藥來增加奶水,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還是母奶最好

    上篇報導中就是沒有說到一重點,就是中藥可以幫助奶水不足的媽媽,大量產生奶水,只有母乳是絕對對嬰兒最有利的,也絕對不會製造出所謂的異位性皮膚炎與蕁麻疹,由於台灣現在是西醫立國,一切都聽西醫的,所以大家已經忘記掉過去沒有西醫學的年代,請問讀者,我國在古代遇到母親無法產生足夠的奶水時,當時是如何處置的,除了找奶媽以外,就是利用中藥來幫助媽媽增加奶水,千年以來都是如此做的,但是現在的中華兒女似乎已經忘記這些老一輩的經驗了,學去喝牛奶的後果就是造成更多的問題來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2009年07月18日

Hit Counter